天下兼相爱则治,交相恶则乱。
先秦 / 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,交相恶则乱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14章 兼爱(上)》 解释: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和谐,互相仇恨就混乱不堪。 赏析:此句反映了墨家“兼爱”的思想,认为“兼爱”的力言无务多而务为智,无务为文而务为察。
先秦 / 墨子 言无务多而务为智,无务为文而务为察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02章 修身》 解释:说话不求多而求有独特见解,不求文采绚丽而求明辨是非。 赏析:此句强调语言应该简洁明了,说话的目的务言而缓行,虽辩必不听。多力而伐功,虽劳必不图。
先秦 / 墨子 务言而缓行,虽辩必不听。多力而伐功,虽劳必不图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02章 修身》 解释:光会说而懒得去做,即时口才很好,也不会有人听信。出了力而四处邀功,即时十分辛苦,也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
先秦 / 左氏 外举不弃仇,内举不失亲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襄公·襄公二十一年》 解释:举荐族外的人不遗弃仇人,举荐族内的人不回避亲人。 赏析:此句被视作正直人的典范,形容一个人办事公正无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,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。
先秦 / 佚名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,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 解释:我只听说过鸟从幽深的山沟里飞往高大树木上,没有听说过从高大树木上飞到深暗山水出于山而走于海,水非恶山而欲海也,高下使之然也。
先秦 / 吕不韦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,水非恶山而欲海也,高下使之然也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季秋纪》 解释:水从山里出来然后流向大海,并不是水厌恶高山而喜欢大海,而是地势高低使然。谋无不当,举必有功
先秦 / 吕不韦 谋无不当,举必有功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览·孝行览》 解释:谋划没有任何不妥之处,推行起来一定能取得成功。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,未之尝有也。
先秦 / 吕不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,未之尝有也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不经过勤奋的学习而能成为学识渊博的贤士圣人,自古以来就不曾有过。临大利而不易其义;可谓廉矣,廉,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。
先秦 / 吕不韦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;可谓廉矣,廉,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仲冬纪》 解释:面对极大的诱惑但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,可以称得上清廉了。因为清廉,所败莫大于愚。愚之患,在必自用。
先秦 / 吕不韦 败莫大于愚。愚之患,在必自用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论·士容论》 解释:失败的根源没有比愚蠢更大的原因了。愚蠢之人的隐患在于总是主观妄行。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,阴阳之变;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鱼鳖之藏
先秦 / 吕不韦 审堂下之阴,而知日月之行,阴阳之变;见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,鱼鳖之藏也;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览·慎大览》 解释:观察房屋下面的国狗之瘈,无不噬也。
先秦 / 左氏 国狗之瘈,无不噬也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哀公·哀公十二年》 解释:一旦一国中的上品名狗疯狂起来,也没有不咬人的。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
先秦 / 左氏 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桓公·桓公十年》 解释:平民本没有罪过,由于怀揣宝玉便有了罪过。 赏析:此句成为无辜遭难的代名词,比喻有才能、有理想的人无故遭受灾国无小,不可易也。
先秦 / 左氏 国无小,不可易也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僖公·僖公二十二年》 解释:国家没有大小之分,都不可轻视。三折肱知为良医。
先秦 / 左氏 三折肱知为良医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定公·定公十三年》 解释:多次折断胳膊的人,就成了高明的医生。 赏析:此句常用来表达挫折和失败是老师,如果一个人善于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
先秦 / 左氏 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庄公·庄公十年》 解释:那些拿着俸禄的官员们,目光短浅,没有长远的谋略。 赏析:此句讽刺了享受俸禄的官员们脱离群众、刚愎自用,令人生资虽少智慧,而虑事精详,即是能人。
清代 / 王永彬 生资虽少智慧,而虑事精详,即是能人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七三则》 解释:虽然天资不够聪明,但是,考虑事情却能处处清楚详细,就是一个能干的人。见人善行,多方赞成;见人过举,多方提醒,此长者待人之道也。
清代 / 王永彬 见人善行,多方赞成;见人过举,多方提醒,此长者待人之道也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五八则》 解释:见到他人有良善的行为,多去赞赏他;见到他人有过失的行为,多去提醒他决贤、不肖、愚、知之美,在赏罚之轻重。
先秦 / 韩非 决贤、不肖、愚、知之美,在赏罚之轻重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六反》 解释:判定一个人是贤良还是奸恶,是愚蠢还是聪明,就在于赏罚是轻薄还是厚重。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
先秦 / 佚名 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;虽有镃基,不如待时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一节》 解释:即使最聪明智慧的人,也要顺势而为;即使有最方便的农具,也要等播种的季节。孔子成春秋,而乱臣贼子惧。
先秦 / 佚名 孔子成春秋,而乱臣贼子惧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·第九节》 解释:孔子写成了《春秋》,那些叛乱的奸臣、祸国的贼寇都因此感到害怕。创巨者其日久,痛甚者其愈迟
两汉 / 戴圣 创巨者其日久,痛甚者其愈迟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三年问》 解释:创伤很大的恢复起来的时间就会很长,伤痛非常厉害的要痊愈起来时间就会很迟缓。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
先秦 / 佚名 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 解释:万物的不相同,是万物的真实情形。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,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。
先秦 / 佚名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,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四十一节》 解释: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,高超的射手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
两汉 / 戴圣 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;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曲礼上》 解释:鹦鹉能够说话,却仍然脱离不了飞鸟的属性;猩猩能够讲话,却仍然脱离不了禽兽的属性。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
先秦 / 佚名 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一节》 解释:孔子,他是圣人中最能顺应时势的人。事者民之风雨也;事不节则无功。
两汉 / 戴圣 事者民之风雨也;事不节则无功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乐记》 解释:政策举措,对百姓来说,如同自然界的春风秋雨,不在恰当的时机推行措施,就不会有成效。阴阳和而万物得。
两汉 / 戴圣 阴阳和而万物得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郊特牲》 解释:阴阳调和,于是万事万物能各得其所。古之君子,举大事,必慎其终始,而众安得不喻焉?
两汉 / 戴圣 古之君子,举大事,必慎其终始,而众安得不喻焉?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 解释:古时的君子,做大事的时候,从头到尾都极其谨慎,这样一来,众人怎会不理解其意义呢。尽日无人看微雨,鸳鸯相对浴红衣。
唐代 / 杜牧 尽日无人看微雨,鸳鸯相对浴红衣。 出自唐代杜牧的《齐安郡后池绝句》 解释: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,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。以理听言,则中有主;以道窒欲,则心自清。
明代 / 陈继儒 以理听言,则中有主;以道窒欲,则心自清。 摘自明代陈继儒的《小窗幽记·集醒篇》 解释:用理性分析的态度听别人说话,心中自有自己的主意;用为人处世的道理来克制自己的欲望,心境师之教也,不争轻重尊卑贫富,而争於道。
先秦 / 吕不韦 师之教也,不争轻重尊卑贫富,而争於道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老师在执教的时候,不能计较学生的轻重、尊卑、贫富,而应该看重学生的品行与是否能接受理达师之教也,使弟子安焉、乐焉、休焉、游焉、肃焉、严焉。
先秦 / 吕不韦 达师之教也,使弟子安焉、乐焉、休焉、游焉、肃焉、严焉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精通教学规律的老师教学,能使学生安心、快乐、安闲、从容、庄重、严肃地故为师之务,在於胜理,在於行义。
先秦 / 吕不韦 故为师之务,在於胜理,在於行义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所以,老师的要务在于依循事理,在于施行道义。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。
先秦 / 吕不韦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,遵行道义,然后才显得尊贵崇高。圣人之所在,则天下理焉。
先秦 / 吕不韦 圣人之所在,则天下理焉。 摘自先秦吕不韦的《吕氏春秋·纪·孟夏纪》 解释:有圣人在的地方,那么一定是治理得太平安定的地方。男儿当死中求生,可坐穷乎!
南北朝 / 范晔 男儿当死中求生,可坐穷乎! 摘自南北朝范晔的《后汉书·列传·隗嚣公孙述列传》 解释: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在最困难、最危急的时刻求得生存,难道能徒然无计,束手待毙吗?因其强而强之,乃可折也;因其广而广之,乃可缺也。
两汉 / 佚名 因其强而强之,乃可折也;因其广而广之,乃可缺也。 摘自《战国策·燕二·客谓燕王》 解释:齐国是强国,利用它的强大进攻宋国,让他逞强,燕国就可以乘机打败齐国;齐国是大国,利用恃陋而不备,罪之大者也。
先秦 / 左氏 恃陋而不备,罪之大者也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成公·成公九年》 解释:凭借简略粗陋的条件而且又缺乏准备,这是极大的过错。伤心者不可以致功。
先秦 / 管子 伤心者不可以致功。 摘自先秦管子的《管子·侈靡》 解释:内心过于忧虑的人,不可能获得成功。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
先秦 / 左氏 一薰一莸,十年尚犹有臭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僖公·僖公四年》 解释:一种是香草,一种是臭草,过了十年尚且还有气味。景不为曲物直,响不为恶声美。
先秦 / 管子 景不为曲物直,响不为恶声美。 摘自先秦管子的《管子·宙合》 解释:影子不会因为弯曲的物体而变直,音响不会因为难听的声音而变美。君以此始,亦必以终。
先秦 / 左氏 君以此始,亦必以终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宣公·宣公十二年》 解释:君王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开始,也一定会凭借这个优势取得最终胜利。慎始而敬终,终以不困。
先秦 / 左氏 慎始而敬终,终以不困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襄公·襄公二十五年》 解释:细致地做好开头,然后认真地做到最后,到最后也不会遭致艰难。何者为小人?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。
清代 / 王永彬 何者为小人?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一七七则》 解释:什么样的人算是小人呢?凡遇到自己做错了事,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过失的便是小人。备豫不虞,善之大者也。
先秦 / 左氏 备豫不虞,善之大者也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成公·成公九年》 解释:能够防备意外的不测状况,这是最重要的良善之策。事当难处之时,只让退一步,便容易处矣;功到将成之候,若放松一着,便不能
清代 / 王永彬 事当难处之时,只让退一步,便容易处矣;功到将成之候,若放松一着,便不能成矣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一三一则》 解释:做事情遇到了困难,只要能够退一步想,事情就不难图功未晚,亡羊尚可补牢;浮慕无成,羡鱼何如结网。
清代 / 王永彬 图功未晚,亡羊尚可补牢;浮慕无成,羡鱼何如结网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一一二则》 解释:谋求功业什么时候都不算晚,羊逃跑了还可以修补羊圈,光是羡慕不会有什么结果,讲仁讲义者,不必远求。
清代 / 王永彬 讲仁讲义者,不必远求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七十则》 解释:讲求仁义的人不必舍近求远,从自己开始做起。钱能福人,亦能祸人,有钱者不可不知;药能生人,亦能杀人,用药者不可不慎
清代 / 王永彬 钱能福人,亦能祸人,有钱者不可不知;药能生人,亦能杀人,用药者不可不慎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一七二则》 解释:金钱能够给人带来幸福,也能够给人造成祸害,因此有钱愚者有备,与知者同功。
两汉 / 刘安 愚者有备,与知者同功。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 解释:愚笨的人能够早做准备,也能与聪明的人取得同样的功效。法与时转则治,法与世宜则有功。
先秦 / 韩非 法与时转则治,法与世宜则有功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心度》 解释:法度顺应时代变化就能治理国家,统治方式适合社会情况就能收到成效。世异则事异。
先秦 / 韩非 世异则事异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五蠹》 解释:世事发生了变化,形势就会跟着发生变化。事异则备变。
先秦 / 韩非 事异则备变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五蠹》 解释:形势发生变化了,政策措施就要跟着发生变化。豺狼在牢,其羊不繁。
先秦 / 韩非 豺狼在牢,其羊不繁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扬权》 解释:豺狼住在羊圈里,那么羊群就不会繁殖。治国之臣,效功于国以履位,见能于官以受职,尽力于权衡以任事。
先秦 / 韩非 治国之臣,效功于国以履位,见能于官以受职,尽力于权衡以任事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用人》 解释:善于治理国事的臣子凭借建立功劳来担任官职,在上级官员面前以展示才能来取得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;无党无偏,王道平平;无反无侧,王道正直。
先秦 / 诸子 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;无党无偏,王道平平;无反无侧,王道正直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周书·洪范》 解释:为政的不偏向自己的亲人,不袒护自己的朋友,王道的政治是宽广的;不袒护能自得师者王,谓人莫己若者亡。
先秦 / 诸子 能自得师者王,谓人莫己若者亡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商书·仲虺之诰》 解释:能够自己求得老师的人就能为王,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。 赏析:此句阐述了谨慎谦虚的重要性,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逭。
先秦 / 诸子 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逭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商书·太甲中》 解释:自然界造成的灾祸,尚可想办法抵御;由自己造成的灾祸,就难以逃避了。 赏析:此句是伊尹对太甲的劝导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
先秦 / 诸子 汝惟不矜,天下莫与汝争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与汝争功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 解释:正是你不自夸贤能,天下便没有人与你争能;正是你不自夸功劳,天下便没有人与你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。凶人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
先秦 / 诸子 吉人为善,惟日不足。凶人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周书·泰誓》 解释:好人做善事,整天的时间都嫌不够。坏人做恶事,也是整天的时候都嫌不够。 赏析:此句是武王形相虽善而心术恶,无害为小人也。
先秦 / 佚名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,无害为小人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非相》 解释:面容相貌虽然看起来很善良但心地很丑陋,也不妨碍他成为小人。事强暴之国难,使强暴之国事我易。
先秦 / 佚名 事强暴之国难,使强暴之国事我易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富国》 解释:侍奉强势残暴的国家很难,但仁人治国,足以独立,让强势暴力的国家侍奉我们却容易。口言善,身行恶,国妖也。
先秦 / 佚名 口言善,身行恶,国妖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大略》 解释:嘴上说的都是好听的话语,实际上却做的都是丑恶的事情,这种人是国家的祸害。责善,朋友之道也
先秦 / 佚名 责善,朋友之道也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下·第三十节》 解释:互相监督、鞭策他人为善,本是朋友相处的原则。君子贤而能容罢,知而能容愚,博而能容浅,粹而能容杂,夫是之谓兼术。
先秦 / 佚名 君子贤而能容罢,知而能容愚,博而能容浅,粹而能容杂,夫是之谓兼术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非相》 解释: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,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,博闻多识而能容纳孤陋寡闻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
先秦 / 佚名 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梁惠王章句上·第三节》 解释:按照自然规律砍柴伐木,木材就用不完了。友也者,友其德也,不可以有挟也。
先秦 / 佚名 友也者,友其德也,不可以有挟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下·第三节》 解释:结交朋友,主要在于结交他的道德,决不可有所倚仗。周于利者,凶年不能杀;周于德者,邪世不能乱。
先秦 / 佚名 周于利者,凶年不能杀;周于德者,邪世不能乱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十节》 解释:财物富足的人,灾荒之年不至于挨饿;道德高尚的人,邪恶的世道也不会动摇他的志向。天地之道,寒暑不时则疾,风雨不节则饥。
两汉 / 戴圣 天地之道,寒暑不时则疾,风雨不节则饥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乐记》 解释:天地间运行的自然规律是:寒冷和炎热不按照一定的时节出现,人们就会生病,风雨不按照节律出现,人们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