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无小,不可易也。无备,虽众不可恃也。
先秦 / 左氏 国无小,不可易也。无备,虽众不可恃也。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僖公·僖公二十二年》 解释:国家无论大小,都是不可以轻视的,如果没有做好戒备,即使人数多,也是不可靠的。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
先秦 / 管子 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 摘自先秦管子的《管子·匡君大匡》 解释:父亲最了解儿子,国君最了解臣属。何者为益友?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
清代 / 王永彬 何者为益友?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一七七则》 解释: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呢?凡遇到我做事有不对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。有益於化,虽小弗除;无补於政,虽大弗与。
两汉 / 王充 有益於化,虽小弗除;无补於政,虽大弗与。 摘自两汉王充的《论衡·卷二十三·薄葬篇》 解释:如果有益于教化,即使微小的政策也不要废除;如果无益于治理,即使很重大的举措也不要赞我以不贪为宝
先秦 / 左氏 我以不贪为宝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襄公·襄公十五年》 解释:我把不贪婪这种美德作为宝物。思索生知,慢易生忧,暴傲生怨,忧郁生疾,疾困乃死。
先秦 / 管子 思索生知,慢易生忧,暴傲生怨,忧郁生疾,疾困乃死。 摘自先秦管子的《管子·内业》 解释:勤于思考才能增长智慧,疏忽粗心就会招来忧患,残暴骄傲产生怨恨,忧郁产生疾病,疾病因迫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
唐代 / 房玄龄 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 摘自唐代房玄龄的《晋书·列传·第二十二章》 解释:所写的贤良对策,可以说是天下第一,如同桂花林中的一枝桂花,昆仑山上的一待小人宜敬,敬心可以化邪心。
清代 / 王永彬 待小人宜敬,敬心可以化邪心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八则》 解释:对心思不正的小人,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,使他们摒弃内心的邪念。大羹必有淡味,至宝必有瑕秽,大简必有大好,良工必有不巧。
两汉 / 王充 大羹必有淡味,至宝必有瑕秽,大简必有大好,良工必有不巧。 摘自两汉王充的《论衡·卷三十·自纪篇》 解释:祭祀用的太羹必然淡而无味,最珍贵的宝石也必然有杂质;书籍文章难免出差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,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!
先秦 / 左氏 下义其罪,上赏其奸,上下相蒙,难与处矣! 摘自先秦左氏的《左传·僖公·僖公二十四年》 解释:在下位的人认为罪恶是合乎道义的,在上位的人赞赏鼓励的是奸佞之人,上下相互欺骗,自学者不患才不及,而患志不立
唐代 / 房玄龄 学者不患才不及,而患志不立 摘自唐代房玄龄的《晋书·列传·第五十二章》 解释:求学的人,不用担心才学比不上别人,而应该担心自己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。志不可不高,志不高,则同流合污,无足有为矣;心不可太大,心太大,则舍近
清代 / 王永彬 志不可不高,志不高,则同流合污,无足有为矣;心不可太大,心太大,则舍近图远,难期有成矣。 摘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·第三十则》 解释:一个人的志向不能不高远,如果志向不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
宋代 / 司马光 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 摘自宋代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·魏纪·魏纪九》 解释:司马昭的篡魏之心,是天下人都清楚的。慈父之爱子,非为报也,不可内解于心
两汉 / 刘安 慈父之爱子,非为报也,不可内解于心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 解释:慈爱的父母爱护子女,并不是为了得到报答,是因为自然的天性,无法从内心解释。水击则波兴,气乱则智昏。智昏不可以为政,波水不可以为平。
两汉 / 刘安 水击则波兴,气乱则智昏。智昏不可以为政,波水不可以为平。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 解释:水流激荡就会波浪翻涌,心智昏乱就会神志不清,神志糊涂就不能治理国家大事,如待善人宜宽,待恶人当严,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。
明代 / 洪应明 待善人宜宽,待恶人当严,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。 摘自明代洪应明的《菜根谭·概论》 解释:对待善良的人应当宽厚仁德,对待邪恶的人应当严惩不贷,对待平凡普通的人应当宽严并用。乳狗之噬虎也,伏鸡之搏狸也,恩之所加,不量其力。
两汉 / 刘安 乳狗之噬虎也,伏鸡之搏狸也,恩之所加,不量其力。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 解释:哺乳时期的母狗敢咬老虎,孵化小鸡的母鸡敢与狸猫斗,这是因为它们将一切都倾注在幼畜身君子不为苛察,不以身假物。
先秦 / 庄周 君子不为苛察,不以身假物。 摘自先秦的《庄子·杂篇·天下》 解释: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苛求别人,也不借助于外物。身可危也,而志不可夺也
两汉 / 戴圣 身可危也,而志不可夺也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儒行》 解释:一个人可以处于危险境地,但他的意志却不可改变。改过不吝。
先秦 / 诸子 改过不吝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商书·仲虺之诰》 解释:改正错误态度坚决,不犹豫。为政犹沐也,虽有弃发,必为之。
先秦 / 韩非 为政犹沐也,虽有弃发,必为之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六反》 解释:从事国家治理就如同洗头发一般,即使每次都有掉落的头发,但也一定要做。满则虑嗛,平则虑险,安则虑危
先秦 / 荀况 满则虑嗛,平则虑险,安则虑危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仲尼》 解释:圆满的时候考虑不足,顺利的时候考虑艰难,安全的时候考虑危险。了心自了事,犹根拔而草不生
明代 / 洪应明 了心自了事,犹根拔而草不生 摘自明代洪应明的《菜根谭·应酬》 解释:要将心思了断才能将事情了断,就好像连根拔下的野草无法复生。巧者善度,知者善豫。
两汉 / 刘安 巧者善度,知者善豫。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 解释:巧思伶俐的人善于谋划问题,聪明智慧的人善于做好准备工作。鉴明则尘垢不止,止则不明也。
先秦 / 庄周 鉴明则尘垢不止,止则不明也。 摘自先秦庄周的《庄子·内篇·德充符》 解释:镜子光亮了,那么灰尘污垢就不会积留它的镜面上,一旦灰尘污垢积留在它的镜面上,那么就不光亮了。主雅客来勤
清代 / 曹雪芹 主雅客来勤 摘自清代曹雪芹的《红楼梦·第三十二回》 解释:主人有正直、高雅的作风,客人才会经常来拜访。人之有道也,饱食、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
先秦 / 孟子 人之有道也,饱食、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四节》 解释:人之所以为人,吃饱了,穿暖了,居住得舒服了,如果没有教化,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为义而不讲之以学,犹种而弗耨也
两汉 / 戴圣 为义而不讲之以学,犹种而弗耨也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礼运》 解释:追求大义却不通过学习,就好比种了庄稼却不除草。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,其犹可扑灭。
先秦 / 诸子 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,其犹可扑灭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商书·盘庚上》 解释:好像大火在草原上熊熊燃烧,已经没法靠近了,难道还能扑灭吗?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。
先秦 / 韩非 内举不避亲,外举不避仇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说疑》 解释:举荐内部的人不违避自己的亲戚,举荐外部的人不违避与自己有矛盾的人。无用吾之所短,遇人之所长。
先秦 / 荀况 无用吾之所短,遇人之所长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大略》 解释:不要用自己的短处,去对付别人的长处。弥天的罪过,当不得一个悔字。
明代 / 洪应明 弥天的罪过,当不得一个悔字。 摘自明代洪应明的《菜根谭·概论》 解释:就算是犯了滔天大罪,只要诚心忏悔,就能赎回以前的罪过。圣人之养民,非求用也,性不能已。
两汉 / 刘安 圣人之养民,非求用也,性不能已。 摘自两汉刘安的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 解释:圣人养育人民,并非是想奴役百姓,而是在尽爱民的天职。久与贤人处则无过。
先秦 / 庄周 久与贤人处则无过。 摘自先秦的《庄子·内篇·德充符》 解释:长久与贤德之人相处,就不会犯下错误。子系中山狼,得志便猖狂。
清代 / 曹雪芹 子系中山狼,得志便猖狂。 摘自清代曹雪芹的《红楼梦·第五回》 解释: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
先秦 / 孟子 持其志,无暴其气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公孙丑章句上·第二节》 解释: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志向,就不会出现丧失气节的问题。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
两汉 / 戴圣 既知教之所由兴,又知教之所由废,然后可以为人师也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学记》 解释:教师既要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,而且也要知道教育失败的原因,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。人而不学,其犹正墙面而立,临政事必烦。
先秦 / 诸子 人而不学,其犹正墙面而立,临政事必烦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正义·卷十八·周官》 解释:人如果不学习,就像面对着墙壁站着,什么也看不见,一旦面临政事就会烦乱,不能治理。不党父兄,不偏贵富,不嬖颜色。
先秦 / 墨子 不党父兄,不偏贵富,不嬖颜色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09章 尚贤(中)》 解释:不偏袒亲人,不偏向有权有势的人,不看重美色。为人君者犹盂也,民犹水也。盂方水方,盂圜水圜。
先秦 / 韩非 为人君者犹盂也,民犹水也。盂方水方,盂圜水圜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 解释:作为统治者,如同盂这样的容易,百姓则犹如水,盂是方的,水就成方的,盂是圆的,水就君子隆师而亲友
先秦 / 荀况 君子隆师而亲友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修身》 解释:品德高尚的人尊敬老师并和善地对待朋友。曲意而使人喜,不若直节而使人忌
明代 / 洪应明 曲意而使人喜,不若直节而使人忌 摘自明代洪应明的《菜根谭·概论》 解释: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去讨好别人,不如刚正不阿使别人嫌忌。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
先秦 / 佚名 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 摘自先秦的《庄子·内篇·齐物论》 解释:有因而认为是的,就有因而认为非的,有因而认为非的,就有因而认为是的,是与非都因对方而产生存在。不是东风压了西风,就是西风压了东风。
清代 / 曹雪芹 不是东风压了西风,就是西风压了东风。 摘自清代曹雪芹的《红楼梦·第八十二回》 解释: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
先秦 / 孟子 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,皆所以明人伦也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上·第三节》 解释:学校在夏代称为校,殷商时叫作序,周朝时叫作庠。夏、商、周三代学校的名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
两汉 / 戴圣 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学记》 解释:安心地学习,亲近师长,乐于与众人交朋友,并深信所学之道。政贵有恒,辞尚体要,不惟好异。
先秦 / 诸子 政贵有恒,辞尚体要,不惟好异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周书·毕命》 解释:一个良好的政策措施贵在长久不变,一种好的文告则崇尚内容精要,不应该贪求所谓的标新立异。国有贤良之士众,则国家之治厚;贤良之士寡,则国家之治薄。
先秦 / 墨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,则国家之治厚;贤良之士寡,则国家之治薄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08章 尚贤(上)》 解释:国家拥有的贤能良德之才越多,那么国家治理的根基就越深厚;拥有的贤能良才自恃无恃人。
先秦 / 韩非 自恃无恃人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 解释:要依靠自己,不要依赖别人。川渊深而鱼鳖归之,山林茂而禽兽归之
先秦 / 荀子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,山林茂而禽兽归之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致士》 解释:河流水深于是鱼儿鳖儿就趋向那里,山林茂密于是飞禽走兽就趋向那里。家人有过不宜暴扬,不宜轻弃。
明代 / 洪应明 家人有过不宜暴扬,不宜轻弃。 摘自明代洪应明的《菜根谭·概论》 解释:家里的人犯了错误,不应该大发脾气,也不应该轻易放过。金石有声,不考不鸣。
先秦 / 庄周 金石有声,不考不鸣。 摘自先秦庄周的《庄子·外篇·天地》 解释:钟磐石鼓能够发出声音,但不去敲击是不会鸣响的。成则王侯败则贼
清代 / 曹雪芹 成则王侯败则贼 摘自清代曹雪芹的《红楼梦·第二回》 解释:成功了就封侯拜爵,失败就成盗贼流寇。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
先秦 / 孟子 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上·第九节》 解释:出仕为官得意之时,就把恩泽施加给百姓;失意之时,就修养个人品德,把良好的德行展现给社会。善问者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;不善问者反此
两汉 / 戴圣 善问者,如攻坚木,先其易者,后其节目,及其久也,相说以解;不善问者反此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学记》 解释:会提问的人,像木工砍木头,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,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惟日孜孜,无敢逸豫。
先秦 / 诸子 惟日孜孜,无敢逸豫。 摘自先秦诸子的《尚书·周书·君陈》 解释:每日都孜孜不倦地学习或者工作,不敢贪图享受。 赏析:形容工作和学习孜孜不倦、辛勤努力。归国宝,不若献贤而进士。
先秦 / 墨子 归国宝,不若献贤而进士。 摘自先秦墨子的《墨子·01章 亲士》 解释:献出全国最好的宝贝,不如举荐贤良之士,提拔任用他们。过而不听于忠臣,独行其意,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。
先秦 / 韩非 过而不听于忠臣,独行其意,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。 摘自先秦韩非的《韩非子·十过》 解释:有了过错却不听忠良之臣的劝告,反而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,那么就会失去崇高的名声,进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,必将求贤师而事之,择良友而友之。
先秦 / 荀子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,必将求贤师而事之,择良友而友之。 摘自先秦的《荀子·性恶》 解释:人即使天赋很好,心智聪慧,也一定要寻找良师向他学习,选择高尚的朋友与他交流。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。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
先秦 / 孟子 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。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 摘自先秦的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·第二十一节》 解释:山间的小道,若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;长时间没有人去走,那么就会长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
两汉 / 戴圣 人之学也,或失则多,或失则寡,或失则易,或失则止。 摘自两汉戴圣的《礼记·学记》 解释:人们的学习,有的失误在学得多,有的失误在学得太少,有的失误在学得太容易,有的失误在遇